首页 | 公司简介 | 行业动态 | 企业荣誉 | 公司新闻 | 客户服务 | 企业招聘 | 联系我们 | 客户留言 | 会员中心
  今天是:   搜索:
公告信息
· 搬迁通知:内蒙古银鹰建筑安装
· 关于公布2018年度内蒙古自
· 关于公布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安全
·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关于西部六盟市工程质量预拌混
· 关于开展西部六盟市工程质量、
客户服务
· 承诺书
· 相关知识介绍
· 顾客服务通用说明
你认为本站外观如何!
1.非常好相当不错。
2.还可以比较满意。
3.并不怎么样一般。
4.很差劲不怎么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详细内容
协同创新 共筑未来
作者: 陈飞燕   来源: 中国建设新闻网   加入日期:2025-10-1  点击率:21
协同创新 共筑未来
2025-09-23 14:38:30    作者:陈飞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近年来双方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进行了诸多交流合作。在9月16日上午举办的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论坛高端对话环节,与会的双边嘉宾,围绕城市更新、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气候变化等问题,聚焦建筑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分享实践经验,凝聚行业共识,发掘合作潜力,致力于推动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建筑业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

微信图片_20250923143510_106_44.jpg

主持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经济管理中心副主任 张军英

对话嘉宾:

缅甸建设部建筑司司长 佐佐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李存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张圣海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少祥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唐文胜

精工绿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瑞锋

•主持人:

近年来,东盟国家和中国在绿色发展和数字城市领域有大量的实践。随着双方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合作加强,应如何推动“绿色发展、数智赋能”成为城市规划领域合作的重点?

•张圣海:

结合研究和实践,我认为可以将以下三个方面作为着力点:

一是绿色发展主导合作根基。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底色,也是双方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达成的合作共识。近年来,中国在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等建设领域积累了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可以给东盟国家提供借鉴。通过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建筑节能,降能达到50%,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100%,为热带地区的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发展路径。

二是数智赋能拓展合作新空间。中国具备非常强大的数字开发能力,在城市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实践。中规院参与了很多城市规划工具和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近两年,通过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撑了200多个社区实现智能化改造,完成养老、托育等设施的精准布局。

三是打造新城新区样板标杆。新城新区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的主要领域。中国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新城新区建设经验和技术。在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中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实现了友好合作,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主持人:

六年前,缅甸发布数字经济路线图,推进国家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缅甸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建筑高质量发展?在地震灾后重建中,如何提高城市韧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绿色低碳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佐佐艾:

数字化建设是缅甸城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缅甸积极将城市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有后发优势,希望借鉴中国和东盟伙伴国家的经验,迎头赶上大家的发展,笨鸟先飞。相关国家机构拨款支持城乡建设和数字化建设,其数额占到GDP的2.3%左右,可见我国政府对推进城市建设和数字化发展的重视和决心。

今年3月,缅甸发生7.9级地震。在灾后重建中,要设计更加抗震、更有韧性的建筑。为此,立法机构更新了城市设计规划,修订了相关纲领,数字技术也得以充分应用。我们依托全球信息系统,在大型科技公司的协助下,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希望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建更加美好、更具韧性的家园。

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绿色、清洁、包容、智慧、韧性,甚至要注重生物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缅甸还面临不少挑战。例如,要弥补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对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布局。缅甸发布绿色建设指南,对绿色空间做出相关规定,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到2050年,我们希望实现零碳排放。缅甸人口众多,要融合新渠道、采取更多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主持人:

在新城新区建设、城市更新领域,您如何理解融合?中国建筑学会在推动绿色发展、数字赋能方面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李存东:

本次大会的主题特别好,聚焦于共商中国和东盟国家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尤其是在新城新区建设、城市更新、城市安全与韧性建设等问题上如何共同发力。我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有着相同的发展现状,以及很好的合作基础,有非常好的合作潜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如何绿色发展、如何智慧运维城市,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城市更新是其中的重要抓手。需要首先明确的是,城市更新是非常复杂的,新建是大范围的更新,更新是局部进行重新建设,更新和新建本身就是互相融合的。在这样复杂的系统结构中,高质量发展始终是目标,论坛主题中的“绿色发展、数智赋能”就是围绕其展开的。

中国建筑学会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创办。70多年来,在国家不同的建设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建国初期,组织全国的行业专家一起研究建筑方针。这些方针一直指导着建筑行业的实践。在现行建筑方针的制定中,学会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绿色发展方面,学会搭建了很多平台,发展了70余个二级组织,集合全国不同领域的专家。在各个领域、各个专项上更精细地研究,推动城市发展。有绿色建筑学术委员会、零能耗建筑专业委员会,还有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这些平台聚集了一批防火、防水、防雷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筑学会长期致力于国际合作,是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国家成员协会,也是亚洲建筑师协会的国家成员协会,与东盟各国的建筑团体都有非常好的交流合作基础,也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近几年也在推进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希望在工程设计领域做好基础性工作,推动城市发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于1952年成立,当时是中央直属的设计机构,在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做了大量的项目,在海内外设计了上万个工程项目,为国际交流和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研究院多年坚持设计引领、文化带动和科技支撑,其中绿色、智慧、科技的理念一直伴随着所有的项目。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东盟馆是崔恺院士和我带领团队,同东盟国家的建筑师一起设计的。里面的廊桥展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建筑文化。我们和东盟国家一直开展着积极的交流,并努力推进发展合作。

•主持人:

在海外的创作中如何尊重当地的文化,把绿色、数字等先进技术跟本地的发展更好地融合?

•唐文胜:

中国建筑设计师在海外做项目,不仅代表中国建筑行业,也展现中国文化,同时必须尊重当地文化。融合不是简单移植。数字建筑等概念应扎根于当地,与当地文化、材料和气候深度融合,形成共生体。其方法可概括为“全球视野、在地行动”,即运用绿色数字技术作为创新工具,寻找最适合当地的最佳解决方案。下面我介绍两个案例。

第一个是刚果(金)金沙萨中部非洲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其挑战在于如何在非洲炎热潮湿的气候下,打造节能舒适且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我们推进绿色技术本土化,避免简单地采用现代玻璃房。深入研究当地传统建筑智慧后,运用遮阳、隔热、通风等传统技术,设计双层屋顶:下层防水保温,上层格栅遮阳,大幅降低温度,借鉴了非洲传统屋顶做法。通过计算机模拟风环境,巧妙组织建筑布局,形成自遮阳窄院和通风廊道,促进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需求。仅在大剧院等必要区域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这些都基于数字能耗分析。文化融合方面,造型灵感来自非洲传统元素,色彩质感贴近大地,实现艺术与技术统一。

第二个是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我们的方案在评审中获第一名,但最终实施的是第二名方案。在世界遗产地做项目,我们怀有敬畏之心,也考虑当地条件限制,创新提出大型装配木结构方案。柬埔寨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属绿色可再生建材。采用装配式技术,原料本地采集,在云南边境设厂精密预制,现场组装,减少现场作业和建筑垃圾。

面对文化差异,要从两方面应对:一是构建理解与信任。以刚果(金)项目为例,初期我们并不熟悉当地文化,通过深度调研加深文化理解。我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援非专家,对我影响很深。他提到非洲气候特别,遮荫与自然通风即可缓解炎热。汇报方案时,刚果音乐艺术学院师生演奏中国民歌《茉莉花》,我回应了一首刚果民谣,拉近了距离。总统特使介绍我是“会唱非洲民歌的中国建筑师”,方案一次通过,成为援非项目中少数未作修改即获通过的项目。文化融合助力项目顺利推进。

二是推动本地参与技术转移。我们采用手工预制的混凝土砖和刚果河沙作辅料,这种乡土做法让当地群众参与项目,获得就业机会。援助项目不仅要惠及国家,更要惠及百姓。项目不仅是“交钥匙”,更致力于“播种子”,通过对当地部门进行技术培训,将技术留在当地。创新不求高精尖,而追求适宜与恰到好处,最简单的设计结合本地材料,就是最高效、最可持续的绿色技术。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以援外项目为主,近年来还拓展了卡塔尔、东盟等市场。从传统建筑到技术革新,我们以优质项目证明中国设计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迈向新高度,我院将以数字化建造为引擎,在东盟市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动全球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主持人:

请介绍智能检测领域的创新实践,并展望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的未来?

•陈少祥:

检测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无论是在行业政策、技术标准、数字化转型,还是在数据协同与装备创新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多年来深耕工程检测行业,积累了一些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并致力于推动标准共建与区域共享。

在智能化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全国首家建材智能化检测实验室,实现了无人化、标准化和全流程溯源,并据此制定了广东省首部建材智能化检测标准。我们还研发了集5G通信、多功能作业与应急抢险于一体的智能检测车,它相当于一个“移动实验室”,能够完成从道路塌陷应急处理到无人机建模等一系列任务,实现检测与抢险联动。所有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实现人、车、设备的数据互联与共享,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数字化水平。这些装备已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同时,我们开发了全自动隧道检测机器人、工地安全智能巡检哨兵等一系列数字机器人,效果显著。还建立了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工地全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大幅提升了工地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关于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我们希望从四个方面共同推进:一是共建“中国—东盟智能检测联合实验室”,推动检测作业的无人化、标准化与数据可溯源,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可信度。二是联合设立“中国—东盟智能建造技术标准年会”,以标准协同为抓手,推动创新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与推广。三是共同打造“建筑工程安全与应急响应管理平台”,服务于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升区域工程安全水平。四是共谋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计划,通过培训、互访、项目观摩和青年技术人才培育等方式深化合作。我们将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技术应用场景。

希望通过以上努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智能检测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提升建筑行业的数字化与质量标准。

•主持人:

越来越多中国—东盟合作的项目,通过建筑的信息模型和物联网进行融合,缩短了工期,并且减少了污染。请介绍一下精工绿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绿色低碳、装配式建造方面的经验。

•李瑞锋:

近10年时间,国内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积累了很多先进技术,一直在探索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做了很多的坚守和坚持。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下行,但建筑工业化品质上去之后还是被市场认可的,包括在国际上的业务突破,说明建筑工业化道路可以走通。我们总结了四点心得:

一是坚持产品技术创新。针对不同产品研究其结构技术、装修系统等。进行创新设计,将产品功能和市场深度融合,使其适配于市场和当地情况,推动建筑工业化。

二是组织后台探索适应建筑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去管理,路是走不通的。原来大量的工作在现场完成,工业化以后大多数要在工厂完成。针对前台和后台如何配合、人员如何搭配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很多的组织变革和调整,整个生产管理以及公司组织架构都做了调整。

三是建筑工业化要与数字化相互融合。建筑工业化脱离数字化是走不通的。数字化管理要与公司的组织管理绑定,将生产流程化。我们开发了平台应用,对产品的技术研究、供应链体系建设、管理模式的运行进行梳理。

四是不断提升和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设。项目分布在全球,怎样把产业链有效统筹起来很关键。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建筑工业化路径,并将相关经验与东盟国家共享。

编辑:陈飞燕
⊕ 上一篇: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 梁皓: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 谱写精致城市建设新篇章
⊕ 下一篇:造楼5天一层,施工几乎都是“机器人”——探访江苏“天蝉系统造楼机”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渤湾区新华西街建设南路12号 邮编:016000
 邮箱:yinyingcn@126.com 电话:0473-3231515 传真:0473-3231515
www.yinyingcn.com/ © 内蒙古银鹰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蒙ICP备10001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