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像乐高一样“搭积木式”组装……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上,装配式建筑成为一大亮点,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展位也占了很大比例。
作为建筑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装配式建筑近年来备受关注。相对传统现浇建筑而言,装配式建筑可缩短工期25%~30%,降低砌筑抹灰砂浆约60%,降低施工能耗约20%,减少建筑垃圾超过70%,并能显著降低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同时,发展装配式建筑还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为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将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接连出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等文件,并认定和公示了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地方层面对于发展装配式建筑显得更有动力,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也已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也由此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新建装配式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15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7260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7%;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同比增长了57%;2017年仅前10个月就超过了2016年全年的规模。
不过客观而言,虽然装配式建筑行业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依旧处于探索阶段。与此同时,目前不少企业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时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理念落后,对技术、标准盲目质疑;对消费者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生产扩张盲目、供给过剩;惟成本论;因创新而忽略安全性……其中,惟成本论现象尤甚。
就成本论问题,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智勇分析认为,如仅考虑构建生产和材料成本,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确实要比传统现浇模式高,但如果综合设计、施工、安装、运维,甚至工期、质量等总成本,装配式建筑就很有优势。“要想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的总成本,须将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而不仅仅是设计阶段。”
“不过,当一个项目的定位是20多种户型、10多个单元时,也就基本谈不上质量可控、成本最优了。只有真正实现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建筑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全生命周期参与,并据此做出合理取舍,让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和质量实现最优化。”赵智勇补充表示。
除了成本论之外,当前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情况是,在整个建筑行业,系统化、标准化、产业化等思维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设计、生产、施工、采购等环节很多时候依然是完全割裂的,导致装配式建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对此,不少专家在住博会期间举办的主题沙龙上一致表示: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用系统的思维和系统的解决方案来发展装配式建筑,要始终把“装配式建筑”作为完整的“产品”来思考。就此,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浩文提出了“一体化建造”理论,强调要以“建筑”为最终产品的系统性思维,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将主体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机电设备系统、装饰装修系统通过总体技术优化、多专业协同,按照一定的技术接口和协同原则进行组装。
除此之外,在用系统性和集成化思维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还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能为了装配式而装配式,而应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作为最终目标,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努力提升产品品质,并综合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紧跟时代发展的技术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