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24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五年期职业教育建设规划。一度不被重视的职业教育,如今受到前所未有的高规格“礼遇”。
赵阳是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虽然离毕业还有一年,但他已经开始担心毕业后不能马上上手工作的问题。“读了两年书,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学校说是能安排我们去企业实习,但还没有等到机会,而且学校能分配的名额也很少。”赵阳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工学结合在我国遭遇了“一头冷一头热”的窘境,相比于学校,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那么,怎样才能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企业岗位工作相互协调?怎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放羊式”实习?
多管齐下力促职业教育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明确了职业教育“分步走”战略以及到2015年的初级发展目标。该规划提出,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重点加强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规范清理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政策等。
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那么,职业教育现状如何?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周文告诉记者,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彻底打破知识传统性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没有实现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还缺少适应工学结合的职业性教材和实训基地。
传统人才培养困局待破
虽然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校长于建友指出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点。
“对学校来说,有一个实习成本的问题。实习点多面广,就会增加教学、管理、协调等各方的工作量,增加开支。另外,如何有效利用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的资源也有待探索。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和动力。”他说。
周文表示,鄂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企业、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等,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生产第一线的“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轻能力,重书面考试、轻实际操作,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于建友也指出,一些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维系主要依靠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这种机制方便灵活、简单实用,但存在着缺乏稳定性的致命弱点,只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
双赢模式瞄准校企“无缝对接”
建筑业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该何去何从?
周文表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别是在建筑行业,必须重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有校企融合、主动服务、开放合作的办学理念,有效突破校企合作的难关,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多赢。
周文解释说,可以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2)进行专业理论教学、课程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第5学期,利用半年(0.5)时间,在校内建筑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或是具备仿真效果的综合技能强化训练,并进行校内职业岗位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等,使学生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或岗位证书;最后半年(0.5),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其他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这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专业教学的全面改革。”他说。
于建友也表示,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必须注重建立一种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如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
“从企业角度看,校企合作模式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企业能够选择到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学生在求学阶段就能完成继续教育,间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参与校企合作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于建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