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对于推动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深入理解会议精神的战略内涵
会议作出了“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的重大判断,这说明传统的建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会议提出的“六个城市”目标,构成了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它既是独立的建设目标,更是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支撑。创新城市需要智慧技术驱动,韧性城市需要智能基础设施保障,美丽城市需要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技术支撑,这些都为住建领域的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会议强调“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这一表述具有深刻含义。城市更新不同于传统的新建项目,它更加依赖科技创新来解决空间优化、功能提升、品质改善等复杂疑难问题。
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
笔者认为,住建领域应当紧紧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在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建造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转型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这为智慧城市建设确立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科技的深度应用,也是城市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解决城市运行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要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跃升,重点是构建全域感知、万物互联、泛在计算、智能决策的城市运行体系,让数据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生产要素,让算法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工具,让智能成为城市服务的重要特征。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韧性安全筑牢城市发展根基。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特别提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韧性城市目标的关键网络,必须构建涵盖感知、传输、计算、存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从“被动维护”向“主动预防”的转变。通过为水、电、气、热、交通等关键设施全面部署智能感知设备,构建可智能感知的城市生命线体系。建立预警预测、应急响应、协同调度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
推进智能建造,以全域数字化重塑城市建设体系。会议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同时强调“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这为智能建造发展确立了系统性、全域性、可持续性的明确导向。智能建造既是建筑业的科技革新,更是重塑整个城市建设体系的战略引擎,要实现从单体建筑向城市全域、从实施环节向全生命周期的根本性转变。
智能建造要实现从“项目建造”向“城市建设”的跃升。涵盖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建造、市政工程、生态修复等城市建设全领域,运用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施工、集成化管理等技术手段,构建覆盖规划-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设体系。重点推进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实现城市建设项目的数字化协同和智能化管控。
协同推进构建城市建设新格局
系统布局,避免各自为政。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三个方面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智慧城市要为新型基础设施和智能建造提供数据支撑和应用场景,新型基础设施要为智慧城市和智能建造提供网络支撑和计算能力,智能建造要为智慧城市和新型基础设施提供单元载体支撑和实施手段。
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按照会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需求迫切的城市和项目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面发展。
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发展格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我们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也为建设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等关键领域实现新发展和突破,以引领和触发中国城市以人民为中心、智慧为特征、品质为追求的深刻变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