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关键小事”。在重庆市城市管理部门指导下,该市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聚焦精细化管理,强化分类指导,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轨道,村庄“颜值”不断提高。
垃圾分类让人居环境“靓”起来
涪陵区大顺镇大顺村,这座有着浓厚红色文化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迎来了崭新面貌——坚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和后端处理,不但改变了村里过去“脏乱”的现象,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
“做好垃圾分类是全村的大事。人居环境好了,受惠的是我们自己。”大顺村党支部书记宋艺谋动员村民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时说的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
“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的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在村委会门口的院坝里,一群小朋友正在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指导下,哼唱着垃圾分类顺口溜。在传统四分类垃圾桶的基础上,大顺村还积极推广“两箱”分类法——主要用于将厨余垃圾中的新鲜厨余垃圾和熟厨余垃圾进行区分,新鲜蔬菜皮、果皮用于制作环保酵素,剩菜、剩饭用于制作堆肥。
为了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大顺村主动邀请专家和志愿者到村里举办有关堆肥技术、区分垃圾类别等方面的讲座,着力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定期组织志愿者利用早晚、周末等空闲时间进村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不久前,村里还成功举办了垃圾分类比赛,对推广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还建立了积分换购制度。村民每月通过垃圾分类换取积分,每季度可用积分兑换洗衣液、餐巾纸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大调动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宋艺谋表示,村里还充分发挥了乡村振兴学堂的作用,举办垃圾分类有奖问答等趣味活动,激发更多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以前随手扔,现在随手分,垃圾分类处理已成为村民的良好生活习惯。”
废物利用让垃圾创造新价值
“我又捡了很多烟头,换来酵素咯。”大顺村村民李阿姨高兴地对记者说。
环保酵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增加经济效益。村委会邀请专业公司和公益团队到大顺村乡村振兴学堂,开设环保酵素公益课程,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传授酵素制作运用原理和健康生活方式。“制作环保酵素的果皮、菜叶、红糖等原料在农村随处可见,制作也很简单。我们给老百姓宣传推广后,他们都很喜欢。”宋艺谋说。在村干部带动下,大顺村先后有150户村民加入生产使用酵素的行列,累计使用新鲜蔬果菜皮制作环保酵素近40吨,全村垃圾量明显减少,垃圾转运量减少约65%。
为了更好地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加强对环保酵素的宣传,大顺村首创“物物兑换”方式,即10个矿泉水瓶子或50个烟头可兑换1瓶环保酵素。活动推出以来,该村已累计兑换塑料瓶超过2万个、烟头近300斤。村民们兑换热情很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捡拾垃圾。现在,塑料瓶不见了、烟头少了、鱼塘清澈了,人居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智慧收运”让垃圾处理更高效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记者见到了因地制宜又被智慧赋能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方式。该镇依托“小院家”乡村治理数字平台,在“遇事拍照有人管、四美庭院专业评、积分超市开心兑”等数字场景基础上,新增“垃圾满溢我监督”模块,同时为辖区分类垃圾桶逐个定制收运二维码,做到干部、群众随时扫码反馈,指挥中心实时掌握全域情况。
鱼池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数字平台集成1个指挥平台、2套GPS(全球定位系统)、2台移动调度终端(平板电脑)、100个“千里眼”监控和895个垃圾桶二维码,即“1+2+2+100+N”的生活垃圾清运调度体系,通过先进的技术支撑,实现“点对点”指挥清运,从原本逐个清运和常规线路安排变为根据反馈及时收运,大大提高了收运效率,减少收运车辆走“冤枉路”。据初步统计,鱼池镇8个行政村原本需要两周才能完成全域收运,现在当日就能实现满溢点位收运,工作效率提升数倍,成本却同时降低。据了解,在未实行智慧收运之前,每辆环卫收运车辆一年的油料费用为7.2万元。随着智慧收运系统上马,这一费用随之降至5.9万元。
此外,为确保前端垃圾桶情况能够得到准确和及时的反馈,鱼池镇还借助“积分超市开心兑”模块,对成功扫码反馈且实现收运的村民进行赋分激励,积分可用于兑换基本生活用品,促进干部、村民踊跃扫码监督。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目前已经全面建成,“扫干净、摆整齐、分到位、投准确、规范运、全处置”的理念正在一步步深入人心,乡村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幸福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