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一线。一线是工程项目的风险源头和矛盾焦点,所有质量、进度、成本等问题几乎都发生在一线。同时,一线也是获取和产生关键数据的主要场所,所有支撑业务开展和管理决策的数据同样大都来自于一线。可以说,施工现场一线无疑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重中之重,掌控一线就意味着掌控了项目的“七寸”。在建筑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聚焦在施工现场,不仅是对行业现实情况的合理应对,更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定位。
当前,很多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和应用,大都在围绕以“服务企业管理”为核心来开展,整体推进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立足围绕以“服务施工现场”为核心来开展相应数字化建设和应用,导致一线人员没能很好获得赋能,反而被增添了不少“负担”,进而大都采取“应付”态度去落实——数字化与施工“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最终应用效果不理想也就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只有紧紧围绕一线作业和一线管理开展数字化建设与应用,切实做到赋能一线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工作,才能激发一线人员真正去使用相应数字化工具,也才能真正采集到现场真实、及时、广泛的业务数据。基于这些高质量数据才能最终反哺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实现良性价值传递不断循环,从而持续深入、扩大数字化应用价值。
充分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和IoT(物联网)技术,强化施工现场一线数字化应用,对项目、企业及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发展都至关重要。BIM作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的重要“载体”,不仅能高效承接设计意图,赋能现场精细化作业和精益化管理,还能延伸至智慧化运维管理应用,对系统性支撑项目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价值。IoT技术结合各类智能设备,可以对施工现场巨量、零散的数据实现准确、及时、全面的采集和结构化处理,支撑现场作业自动化与管理智能化。
另外,数字技术在施工现场规模化应用,还能有力推动高质量的业务数据在项目和企业层面的全面积累和广泛应用,这不仅有利于加速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还将推动项目、企业及行业大数据的沉淀,为行业的数字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建筑业保持创新活力和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一线的全面应用,既是提升项目执行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加强施工现场数字化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充分应用,更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建议建立长效政策机制,加大鼓励和推动全国各类工程项目,强化施工现场对BIM与IoT等技术的深度应用,筑牢项目、企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数据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确立BIM模型的法律效力,促进BIM技术全过程集成应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仅将施工图纸确定为工程施工的唯一合法文件,与当前行业的转型发展已不相适应。建议加快确立BIM模型的法律效力,全面畅通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业业务数据和数据资产的流转通道,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全参与方、全要素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和全量业务的协同与协作。
制定完善全国统一的项目数字化相关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当前,各地方及行业协会立足不同维度已陆续发布多部BIM及智慧工地等相关标准,但各标准间的协调性、兼容性以及部分标准的落地性等在不同程度尚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建议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智慧工地系列标准,和基于BIM的全过程数据交换标准等,助力形成建筑业数字化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将数字化应用费用正式纳入工程造价费用组成项,激活市场活力。当前,项目数字化应用费用仍没有相关文件明确出处和规定统一计算方式,导致在数字化应用费用方面,招投标条款混乱,取费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极大影响行业数字化健康持续发展。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将项目数字化应用费用正式纳入工程造价费用组成项,规范项目在立项及招投标环节明确列计数字化应用专项费用,并确保专款专用。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加大国有投资重大项目施工现场数字化应用力度,引领行业发展。国有投资重大项目普遍具有规模大、难度高、要求严等特点,社会影响力广泛,相关项目实践对整个行业发展都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所以建议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强化国有投资重大项目施工现场等场景的数字化应用力度,在高标准的项目环境下,不断打磨行业典型数字化应用实践,以标杆为引领加快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加强面向施工现场的项目级数字化人才培养,提升行业发展动力。人才是生产的第一动力,长期呈粗放型生产的施工现场,尤其缺乏数字化等高级别人才。建议制定面向施工现场等的项目级数字化人才培养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建筑业数字化从业人员的职业职称认证体系,促进行业数字化人才的职业发展信心,推动相关人才供给,提升行业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