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发展质量逐步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区完成“十三五”和今年年初确定的全年目标任务带来挑战。
一、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区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长实现了筑底回升。2016-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2.6:40.7:46.7调整为2019年的10.8:39.6:49.6,形成了以农牧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发展新格局。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7852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64.5亿元增加到2059.7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3%。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60.3%提高到2019年的63.4%。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5.7%。2020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区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3.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0个百分点,经济运行逐步复苏。
二、民生保障取得成效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2310元增加到2019年的30555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594元增加到40782元,年均实际增长5.6%,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776元增加到15283元,年均实际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67(以农村为1),恩格尔系数降至26.6%。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区积极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民生保障取得成效。上半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5%。
(二)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民生工程稳步发展
2019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3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6.5%,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2019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十三五”以来,全区安居工程不断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工和基本建成连续4年超额完成国家年度任务。2019年,全区每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3.0人,每千人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52张。2019年,全区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470元,全区拥有公共图书馆117座,文化馆120座,博物馆125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颁布实施《乌兰牧骑条例》,全年深入基层演出8700余次。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不断升级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防沙治沙成效显著。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的省区之一,通过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保持“双减少”。特别是库布其沙漠扩展趋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美丽与发展互惠双赢。2019年,全区耕地保有量牢牢守住1.15亿亩红线,人均占有耕地5.5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多,稳居全国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4%,森林覆盖率22.1%,治理水土流失944万亩。2019年,全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31.3%,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量728亿千瓦时,“一湾碧水映晚霞”“风吹绿草遍地花”的美景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