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倡导创新发展的今天,绿色建筑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对于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如何在创新中发展,专家和业内人士日前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的“绿色发展:城市建设的创新与融合”论坛上,从各自的角度纷纷提出看法,将创新与绿色发展深度结合。
创新从转变观念开始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会长叶青说,我们欣喜地看到,整个行业从绿色建筑发展之初的从设计入手,到今天国家产业政策出台,它代表大规模的建造方式的变革,实际上是绿色建筑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阶段。
影响人类历史的三次城镇化进程,第一次在欧洲,第二次在美洲,第三次以中国的崛起为代表,预计历时50年到80年完成。我们建设链还有30年到50年的繁荣期,这个繁荣期伴随着国家战略。
叶青说,我们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有的经验可能成为财富,更是我们的包袱,我们会舍不得丢弃,舍不得放下,在当下还挣钱的业务中流连忘返,舍不得飞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个时候需要先行者给我们启迪,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以引导。希望在这个转型中,建设行业真正能从资源消耗的大户、能从大规模建设中的既得利益者变成国家绿色发展的价值创造者。
一个行业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存在,终将被抛弃。建设行业的价值观改变、内省和建设行业整个运行模式、商业模式、管控模式将大规模从资源竞争,从能获得土地、获得金钱做开发,从能获得甲级牌照、贴牌存在,将全面创新、转型为以技术创新革命为核心竞争力。这个过程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已经太短太短,科技对建筑行业的贡献是低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的。最后一次城市建设发展即绿色发展是我们能够最后一次全面转型的机会,用互联网的思维,用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和信息化的技术全面转型,摈弃传统的建造思维和建造方式已经成了当务之急。而这样的技术储备、市场的机遇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三合一的并行会给我们带来更加明媚的春天,从事绿色事业的人应该成为最幸福的一群人。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孙延超认为,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是从18世纪一直到现在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每次都是在一些技术的核心和变革的情况下引领的。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遇到的矛盾,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最重要的是体现尊重和共享的价值观。
孙延超提出了更具体的认识,认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在中国的发展是由浅绿、深绿到泛绿,经过了几个阶段,目前是向着更加体系化、系统化的云绿方向发展。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生态城市都指向人类的幸福生活,绿色建筑涵盖面比生态城市的范围要小,集合了功能、交通、能源、生态、资源等,但在城市范围内会更加体系化,和产业、人类的生活、社会的文化会有更多的聚集。
从绿色城市到绿色建筑的生态城市,实现的路径我们构建了一个模型,它分成了四个方向:一是政府的善治,包括政策和观念;二是人文指导,包括生活模式、绿色人文;三是市场,包括产业和利益的分配机制;四是技术,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复合的系统。
他们的观点表明,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已经远超人们原有的认识,如果不能及时看到这一点,不仅是绿色建筑发展将受到影响,而且所失去的将会更多。
发展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推动建造方式的创新。钢结构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发展,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
叶青认为,钢结构为主体的建筑结构的兴起以及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建材的崛起,对建设行业的革命将是非常深远的。钢结构对绿色建材在全生命周期中重复使用再利用,会比混凝土结构对军备建材更有用。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鸿强认为,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提高建筑安全水平、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举多功能之效。同时,可以推动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在这个目标指标里,除了减以外还要加,一方面是减、一方面是加,做减法我们减产量、减污染,做加法是增加用途,加快建筑用钢,从目前的5000万吨到1亿吨以上,成倍的上涨空间,这个市场空间和市场前景是非常巨大的。
方鸿强说,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提高建筑质量。方鸿强以某一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小区为例说,其抗震设防是八度,建筑节能标准75%,而且施工过程中没有脚手架,没有模板,没有工地扬尘,几乎没有人,在这个建造过程中,室外做的事情挪到室内做了,工地的事情工厂做了,危险复杂的事情机器和机器人做了,质量和安全都是计算机做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事情是不做的。
装配制造业工业化,就是带着装配制造业的基因来到建筑业,建造方式的变革带来产业的变革。建筑产业现代化与住宅产业化,两化融合,构建一体化完整建筑产业链,实现建筑业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工业化转变。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樊则森指出,钢结构的框架结构是最成熟的,支撑体系非常完整,用钢结构加条板或是幕墙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但他强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是一个整体,主体结构系统采用钢结构、所有的连接节点采用螺栓或是铆接而不是焊接、楼板采用免或是少的支撑工艺,要让楼板的支撑不像原来满堂的支撑、外围护系统采用预制构件或部品。我们有一个根本的判断,钢结构不等于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一定是要系统地集成所有的建筑要素形成完整的建筑产品,仅仅是钢结构不能简单的叫做钢结构建筑,要从整个建筑系统看。
樊则森说,结合北方气候特点做的装配式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如山东建筑大学教学楼的建设即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世界先进,是从德国引进的近零能耗的节能建筑;二是防霾、保湿、环保安全的室内空气质量;三是保证24小时的新鲜空气;四是舒适;五是长寿命;六是环保经济。这是中德科技合作示范项目,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德国能源署共同全程监控,最后要授牌的示范项目。
很明显,专家们对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认识是深刻的,这对于绿色建筑以及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绿色智慧园区到智能家居
绿色发展与智能化关系密切,智能化带来的方便、精确与高效、节能,使绿色发展成为可能。深圳智慧园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汪成志通过天安云谷项目对建设智慧园区进行了探讨,与业内人士一起分享了云时代建设智慧园区的思路。他说,打造开放、绿色、共享、关联的智慧园区,一是从规划设计、施工到材料、技术和招商的阶段。二是应用技术平台,充分实现设施和资源的共享之制度保障、建立以人为本的环境和驱动鼓励健康生活方式的社区运营。此外,深圳智慧园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智慧园区”商标持有人,并已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在开发商内部我们也建立了智慧建造和绿色建筑的事业部,包括云谷的物业是全深圳唯一一家达到三星级绿色运营的物业。
在规划上,体现产业和城市充分融合,城市要逐渐多极化、多中心化,减少这个园区的居民不必要的出行,职业和居住得到很好的平衡。减少上千万人在城市中进行大量的早晚运动和能量的浪费,这是在规划层面体现出的很大程度的绿色和低碳。
在园区的设计、架构上开放群楼通道、阳台、智能化的通风系统和气体检测联动等,比较先进的技术在园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我们也充分应用BIM技术,应用质检管理平台实现现场的精细化协作管理,实时高效,通过这些措施使我们的整个建设过程绿色节能。中央空调采用群控技术,制冷机房综合能效目标值可以达到5.0以上,已经超越了美国制冷协会的标准和新加坡政府对于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节能标准。
绿色和节能低碳的实现除了在建设阶段,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更长的生命周期的运营阶段体现出来。他们通过几方面的措施保障天安云谷绿色是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可以长期向健康有序发展的,从基础设备管理、公众参与、绿色环保制度、节能制度等设立多达67项制度,并在园区建立绿色运营委员会,设定绿色的KPI,逐户上门给业主宣讲垃圾分类、污水排放和各种控制措施,并且与业主签订绿色物业管理服务协议。
他们还建立了创新的平台CC+,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和快捷的配送体系,使入住园区的人足不出户便可以获得所有服务,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充分节省资源,这对于整个园区的能耗节约是非常有好处的。
不仅是在运营方面,园区还通过一系列的智能控制、安全管理和能效的在线数字化管理提升整体节能效果。通过能耗大数据管理,仅华为公司两栋楼每个月节约的用电量就是100多万度,转化到经济价值就是100多万元人民币。智慧系统和大数据驱动管理对节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智能家居与绿色建筑关系更为密切,深圳市邦悦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邱梓明说,智能家居在绿色建筑中能做什么?首先它可以做灯光控制,按需照明。还有家电控制、电器控制、环境监控。比如说我们可以做温湿度的监控、PM2.5的监控,还可以联动我们的空气净化设备,提高环境质量比如说温湿度。
另外是节能,节能有很多方面可以做,照明、新风系统和其他一切可以做的节能。情境体验在智能家居里运用得最多,如果用在家庭里,可以设置一些离家模式、回家模式、影音模式、起床模式等。有了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之前设置好的我要出门是什么状态,一键可以设定好。
城市是绿色发展的载体,绿色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只有转变观念,以国家政策为引导,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建设报) |